2009年1月27日 星期二

[讀書會] 吃必要的苦,耐必要的勞 / 王永慶 (叫太陽起床的人 / 正中書局)



  「叫太陽起床的人」這本書是我就讀國中時學校規定要看的,它是1986年由正中書局所出版,集合了多位名人共同撰寫的勵志書籍。

  其中第一篇為「經營之神」王永慶所撰寫,由於去年王永慶已辭世,我想起了以前曾經看過的這本書,就把它從書櫃中取出重新翻看。

  這本書有新版的,封面有所不同,但內容應該是一樣的。它在博客來的連結如下:博客來書籍館>叫太陽起床的人





  王永慶雖家財萬貫,但是日常生活卻異常的儉樸,而他的文字十分簡潔卻有力,句句皆切中要害。我本來想寫些什麼來抒發感想,卻發現不管我怎麼寫,都不如直接看原文要來得有用。

以下為內容摘要:

  一般人都怕吃苦,因此對待刻苦出身的人,總是寄予一份同情,這其中轉嫁自我情感的成分很重。其實苦與不苦,是在比較之下才會產生感受,就好像好吃與不好吃,是嚐過之後才能加以定論。如果一向都是吃好的,在沒有比較之下,就不覺得是好;同樣的,如果一向都是吃不好的,久而久之,也不覺得有什麼壞。了解這層道理之後,就不會覺得吃苦是一件可怕的事情

  我小的時候,農村非常貧苦,連要做苦工賺點錢,都不容易找到機會,就好像牛要耕田,卻沒有耒耜一樣。生活用品也極度匱乏,不但鞋子、書包、雨衣樣樣沒有,連衣服也是僅夠蔽體而已。日據時代,本省同胞的生活普遍清苦,加上我家中食指浩繁,生計自然更形不堪。我出生在新店直潭,由於身為長子,格外擔待了許多粗重的工作,挑水就是其中一項辛苦的差役。那時我在國小就讀,每天必須來回跋涉六公里的崎嶇山路,搭乘兩次渡船才能抵達校門。所以我每天一大早就要起床,先挑水注滿水缸,所謂水缸是足供家中一天用水量的大水缸,我赤著腳、扛著扁擔,頂著兩頭晃蕩不已的水桶,一步一步爬上屋後二百多步高度的小山坡,再走到山下汲水,而後循原路挑水回家。這樣往返約五、六趟,連挑了十數桶水,才算完成挑水的任務。然後,再幫忙其他家務,工作都做完了,才用破布將書本草草結綁在背上,頂個斗笠,便匆匆趕六里山路上學去。在當時無鞋可穿的情況下,每天這樣的磨練,的確練就了相當驚人的腿力和耐力。由於從小生活環境即是如此,在心理上認為這些苦役都是份內之事,並不會產生排斥吃苦的心態,彷彿困苦一旦成了習慣,反而安之若素,絲毫不以為忤



  我九歲那年,家中的困境更是窘迫難堪了,在日人統治之下,一般人家都難免感到茫然無望,貧苦人家過的更是毫無寄託的日子,彷彿生生世世就註定和貧窮為伍,沒有超度轉運的機會。

  我從小親身體會貧窮的悲哀,內心殊多感觸,我想,以我的雙手,總有能力扭轉一家人的命運。

  十五歲小學畢業後,我暗自忖度是繼續升學?還是就業貼補家用?衡量一下家中的經濟情況以及洞悉日本人歧視本省子弟的心理後,我毅然放棄升學,決定出外闖蕩一番,賺錢來貼補家計。於是我離鄉背井,到嘉義一家米店當學徒,幫傭送米外兼打雜。當時,我除了達成分內的工作之外,還主動揣摩經營的訣竅,工作得格外費力用心。一年後,我父親肯定我有獨立創業的潛能,便告貸了二百元供我在嘉義開一家米店。賣米的時候,我用心盤算每家客戶的耗用量,如果一家十口人,每個月大約需要二十公斤米,五口之家就是十公斤。我按照這個數字設定標準,如果十口的人家一次叫了二十公斤米,我就等約莫一個月後,估計他們差不多缺米了,主動地將米送到顧客府上。若是一次只叫十公斤,則過半個月,我就要向他招攬生意。由於當年叫米不像今天可以電話聯絡,得靠人跑腿吩咐,相當不便,我這樣「服務到家」的計畫,一方面確保顧客家中不至斷米,一方面帶給顧客莫大的驚喜,顧客欣賞我的設想周到,決不會轉向別家米店叫米

  米賣出去以後,接著就是收款的問題。到底甚麼日子登門收款,對買賣雙方都最方便呢?這也必須動腦筋想想。對於大多數吃頭路的人而言,當然非發薪日莫屬。於是我就牢記每個在不同機構服務的顧客,是每月的哪一天領薪。顧客領了薪水,我再去收米錢,十之八九都非常順利,不但節省了自己的時間,顧客也很滿意。

  這種用心經營的粗淺經驗逐漸累積,後來在台塑企業的營業管理制度都用上了。譬如,為了掌握客戶需用原料的數量,作為推銷的目標,我就設置「客戶資料卡」,記載客戶的設備、產品別以及產能數量,換算應該使用多少原料?實際生產量又如何?其中使用本公司的原料數量究竟佔多少比率?應該還可以向他推銷多少數量?有了明確的目標,就知道要如何努力去爭取。

  ...省略...

  同樣地,台塑企業能有今天的成就,並不是一開始就一帆風順、無往不利,相反的,幾乎是一開始就遭受嚴重挫折。

  台塑企業以生產PVC塑膠粉起家,民國四十六年時,每月生產PVC粉一百公噸,是世界上僅見的最小規模。可是連續生產了十個月,一公噸也沒有銷售出去,全部堆放在倉庫裡面,處境的艱難,到了幾乎無以為繼的嚴重地步。檢討的結果,原因出在產能規模太小,生產成本偏高,而國內下游加工規模也太小,無法消納。一旦找出原因,我即決心克服萬難,一方面擴充PVC粉的產能,一方面著手設置二次及三次的加工廠,消化所生產的PVC粉,加工拓展外銷。憑此總算開創了生機,並引導我國塑膠加工業的蓬勃發展。



  這一切都是從挫折當中激發出來的。如果台塑企業不是剛起步就遭遇到嚴重打擊,激發了十分堅強的求生圖存意志,而是順順利利、平平凡凡,是否仍然會有今天的國際性龐大規模,就很難說了

  事業的順逆起伏原是不可避免的事,不可能期望它不遭受一丁點挫折。對我而言,挫折等於是提醒我,某些地方疏失犯錯了,必須運用理性、冷靜分析,就相關因素做整體性的周詳考慮,尋求妥善的因應之道,以做為下次處事的參考與借鏡。能以正確的態度面對人生所不能免的挫折,並且從中獲益,挫折的殺傷力就等於銳減泰半。

  ...省略...

  我一向反對年輕人過於安於現狀,因此我主持的台塑企業及長庚醫院,都鼓勵員工主動求知,提供他們機會,希望每位員工皆能充分發揮潛力。知識是被需要時最容易吸收,不是強迫得來的。因此,不要固守在一定的崗位上,更不要自恃權位穩當,應多嘗試各種不同的角度的工作,再循著工作性質的不同,去感應職務上的需要隨時補充新知,個人的腦力、生命力才不至於僵死。

  成功雖然也需要因逢際會,但更重要的是,機會來臨時,本身早已做好準備。從環境中固然必須激發自己求知的慾望,但不能遺忘了創造力的開發。別人看我今天的成就,往往認為我具有天生的創造能力,其實每個人都有潛在的創造力,就看是否受到環境的「壓迫」

  孟母三遷,為的是選擇一個適於激發潛心向學的環境,而在第三次的遷居之前,即使天資聰慧如孟子,也難免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,產生異常的行為。戰爭期間基於克敵制勝的需要,也會激發高度的創造力。這不難從人類的歷史上獲得證明,許許多多的利器,都是在戰爭的逼迫下,或者是在敵對勢力的對峙情況下發明出來的。沒有戰爭及對峙,就不會產生這些利器。

  ...省略...

  知識、創造力以及對環境的敏感自覺,都左右著一個人一生事業的成敗。能夠成就事業的人,並不見得特別聰穎、能幹,只是比別人多了一份決心,即知即行,而且貫徹到底。例如,我雖然不慎為跑步有趣,甚至還感到枯燥乏味,但是為了鍛鍊體魄、培養毅力,從六十七年八月起開始的晨跑,一天也不曾間斷。每天固定四點鐘起床,颳風下雨、身罹疾病,甚或身處異國,我都不會讓自己偷閒。人生就像跑步一樣,需要不斷地學習、磨練,才能跑得穩、跑得好;也唯有從不間歇地跑,才能遙遙領先他人,捷足先登。

  我目前的生活雖然自奉甚簡,但不完全是受到幼年貧苦經驗的影響,而是我基本上認為簡樸不是生活的既定原則,而是生活態度的結果。
  ...省略...

  因此,我說人們不是為了要儉樸,才來過儉樸的生活,而是遵循了這種生活方式,精神上就會產生和諧與安樂,而且越是專注,就會越淡薄於物質層面的享受,結果自然養成儉樸的生活態度。

  這是我經歷赤貧到富有的親身經驗,我所領悟到的生活態度看似簡單,但是很多人雖然「心嚮往之」,卻不願稍做嘗試。



  年輕人何必怕吃苦?任何成就,莫不由辛苦奮鬥而來,從小吃苦,終生都會受益。反之,沒吃過苦,就會怕吃苦,遇上困難,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不必吃苦,不但難以養成積極進取的精神,反而會採取逃避的態度,久而久之,變得好逸惡勞,怕這個,怕那個,不但生活不快樂,人生也很難獲致成就。尤其人生難免吃苦,怕吃苦的人,稍稍吃點苦頭就痛苦萬分,在其一生當中,反而會吃盡苦頭。因此,成功的秘訣無他,就是

  「吃必要的苦,耐必要的勞!


圖片來源:upload.wikimedia.org
圖片來源:flickr.com

2009年1月19日 星期一

2009新年願望

  新的一年又來到,今年2009牛年,大家都想好自己的新年願望了嗎?

  無薪假、裁員、減薪等壞消息不斷襲來,政府提出政策也不見多大效益。大家的新年願望中,多少都和這事有關吧?!

  我的新年願望是:我希望,明年不要再許和今年一樣的願望了!

  恩,今天領了消費券,政府發的小紅包。就,努力消費吧!


圖片來源:upload.wikimedia.org

2009年1月10日 星期六

隨筆,關於念舊

我是個念舊的人。
我的念舊其實讓我相當的不舒服,特別是對過去所做過可笑、可恥、或者出糗、更或者刻骨銘心的痛,耿耿於懷,很多時候,連睡夢中,都會夢到那些難以忘懷的往事。

但是我的念舊,又常常讓我不自主的重回記憶中的那些地方,特別是出外唸書住在台北之後,每次回家,總會下意識的騎車經過國小、國中、高中,許多次甚至停下車,走進校園裡。

所以我重回校園的那種新鮮感動並不像牛奶那樣明顯,倒是一而再在而三的溫習了許多回憶,以及想起那些早已失聯的人,不知道過得怎樣。


(這隻貓是實踐的女生頒布公告的校貓,時常穿梭在誠品書局以及電算中心內側的路口,照片的場景就是電算中心內側往管院的叉路上,樓梯下去是地下室的社窩,校貓總是霸佔這個扶手旁的高台,當作睡覺的地方。還有另一隻常在學校附近出沒的狗狗,運氣不好沒碰到,那隻狗是古代牧羊犬,超大一隻,體型比小羊還大一點,如果有興趣的人,有經過實踐附近的義大利麵店,或許有幸可以看到那隻毛茸茸的雪球。)

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

母校,再走它一回



  出社會這麼多年,學生時代離我已經好遠好遠了!何時才能重拾學生時代的那份悠閒,那份單純,和那份年少輕狂?

  記得有一次因工作上的需要,我在網路上找到一篇卻沒有開放內容的論文,需要去台大(我的母校)圖書館,才看得到論文的內容。我就此踏上了一趟回憶之旅。



  下班後回到母校,太陽已沒入地平線,月亮卻尚未升起,這一片熟悉的黑令我看不清校園的路。記得當年常在計中混到天黑仍捨不得離開,直到工讀生趕人時,才帶著不得已摸黑離開,這時的校園已黑得伸手不見五指,騎腳踏車如果不注意,還有可能會撞到人咧!



  舊地重遊,回到這熟悉的地方,熟悉的路,如今卻沒了代步的腳踏車,賣尬!校園是這麼的大,要走到什麼時候才能走到總圖書館呢?幸好路都沒變,呃!可是總圖書館卻搬家了!原來是蓋了超多年的新總圖書館已經落成了啦!

  打從我進台大的時候,新總圖書館就已開始動工,偏偏一直到我研究所畢業,都還沒能親眼見到它的廬山真面目,台大蓋房子怎麼蓋這麼慢呢?如今總算可以見到傳說中的「新」總圖書館,圓了當年的「夢」?期待耶!



  總圖書館的外觀,看起來是那麼的氣派、雅致、占地廣大,我帶著朝聖的心情從正門踏進去。哈~沒想到竟順利進去了,本來我還怕會被當成外人給擋在門外呢!沒想到它是對外開放的,而且學生眾多,摩肩擦踵,卻也十分安靜。



  我一路從自習區、當期期刊區、參考書區、中西文人社圖書區、無線上網區、檢索區、中西文人社暨科技期刊區、中西文科技圖書區,層層盤旋而上,最後終於上到了頂樓,也就是我今天的目標:論文區。

  相對於各樓層的人潮,頂樓的學生意外的稀少,若非有影印區不間斷工作的影印機持續低鳴並散發熱度,為這諾大且空曠的空間帶來了一絲朝氣,這裡將會冷清到幾近陰森。



  我花了一些時間弄懂複雜的索引系統,不是很順利的找到了想要的論文。當拿起論文的那一刻,我才想到,這裡應該會有我當年苦心創作的畢業論文啊!真想再看它一眼,再度親手撫摸它,為它撫去身上沾染的塵埃。



  它,會躺在哪裡呢?正當我還在思考著,眼睛卻隨著手尖望去,隨之映入眼簾的竟然就是那熟悉的論文題目與人名,我的畢業論文一直就靜靜的立在手中捧著的這本論文的旁邊,與它比鄰而居已經不知過了多少個年頭。

  沒想到這次為了工作目的而重回母校的資料尋找之旅,冥冥中竟導引著我與當年的得意之作再度重逢,重溫當年身為研究生的學術情懷。


圖片來源:upload.wikimedia.org

海角?號

海角七號其實我沒有看完,並且以下評論純粹為個人想法,毫無任何專業性。

蜜月旅行的時候,日本京都的五日行,跟團,三小時的飛行旅程,照理說,是可以看完這部片的,只能怪說飛機上的系統效能太差,大家同時操作機器的時候,竟然當機,我還看到有畫面沒遮好,露出Linux 字眼的東東,掃興。

等了半天他開機完畢,選了影片,播放。看了快一個小時的內容,果然不出所料,一整個很平淡。當然,我深信精彩的關鍵,應該是在最後整個揭露影片重心的位置,但是這個部份我打算保留,等到某天海角的光環散去,我重新冷靜的看這部片子再說。

沒看完,就寫寫我已經看到的部份。

這部片子成功的部份,應該有許多人已經討論過,我就提出簡單的,也是最籠統的說法,就是本土味。

海角本土味的展現,一般人認為是在場景、人、事、物上面,以本土為主題。這當然(阿就在台灣拍台灣人講台灣話演台灣事),我想要提出的是另一個『本土』,就是運鏡。

電影之所以讓人進入『另一個狀態』,就是電影的靈魂,鏡頭,從鏡頭帶著的畫面,串起以視覺連貫的一整個『內容』,當然包涵聲音。我說海角運鏡的本土化,並非是他以『台灣人』創造的手法來拍攝,而是他以一個『平常人』的視線觀點來運鏡。

我們看過太多好萊塢的電影,看過太多『精心設計』的運鏡,任何受過這樣電影薰陶的人,接觸每一部新片的時候,我們都能『反射性』的知道下一個鏡頭帶往哪裡、拍什麼、角度如何。
好萊塢的運鏡及畫面處理當然有一再一再的創新,但是仍然避不了一個時代的流行,印象中從『駭客任務』開始,主角閃躲子彈的慢動作電腦動畫處理的畫面運鏡,使用大開,一直影響到後面連蜘蛛人、忍者龜的電影都是這樣,雖然未必都出自好萊塢,總是學來學去的運鏡手法。

海角給我體驗到的不同感受,在於平實的運鏡,讓我覺得自己生活周遭的一切搬上大螢幕。而且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,感覺自己是其中的一個無聲的角色在其中,而不是以看一個『英雄傳說』的方式在享受這部電影。